市场是把双刃剑展览屡屡被砍伤
新闻分类:新闻动态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4-12-294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在国内各种艺术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我在很大程度上赞同“艺术市场是艺术展览的天敌”这一说法,是因为其有一定的针对性,并非全面否定艺术市场的作用。
市场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国内艺术运作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难免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我们做“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时,本意是想呈现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难度太大了。由于艺术家参展的机会很多,加上还有市场的干扰,所以今天已经不可能出现每位优秀艺术家都能拿出自己的精品来参加一个展览的情况了,特别是有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已经出售,且散布到世界各地,除非有高额保费,否则藏家根本不肯出借。再如这次湖北美术馆做“美术文献”展,光借一件作品就花了27万元的投保费。可见,在当下要做一个好的展览,得有多大的财力支撑才行。而1993年德国策展人戴汉志等在中国挑了一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到德国做了一个“中国前卫艺术展”,由于当时参展的机会还很少,更没有市场的干扰,结果每位艺术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因此,该展览确实反映了那十年的成就。
在国内,艺术市场对艺术展览的干扰之所以这么凸显,在于我反复说起的前提——国内还没建立起良好的艺术运作机制。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从一级市场画廊、二级市场拍卖行到公共美术馆,都已进入良性的循环,而且政府及艺术基金会对学术研究或优秀展览的支持都很到位,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他们美术馆的实力一般都比较雄厚,学术做得也很到位,所以办展览、做收藏,能够对市场起到指导性作用,即只要美术馆对一个艺术家进行了定位,就会给市场带来影响。而中国的美术馆在这方面目前很难发挥同等效用,因为政府投入少,又缺乏艺术基金会方面的支持,美术馆的收藏费与办展费都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对市场起到引导作用。
艺术家、策展人 梁克刚——
艺术家:追逐名利误导了观众
就欧美而言,艺术市场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是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还不够规范,群众的审美教育水平又比较低,因此一些投机资本得以操纵艺术市场,做一些趣味比较低、学术性比较差的商业性展览,而一些追名逐利的艺术家也被金钱征服了。
市场对艺术家参展的影响,还是要看艺术家本人。如果他的原则性比较强,对艺术的理解比较深入,可能会克制自己,跟诸如此类的商业性展览拉开距离。但如果艺术家更愿意追逐名利,那他可能就会向商业性展览投怀送抱。不过,无论在多么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也依然有一批坚守自己理想的艺术家,不为金钱所动。而本来应该在艺术界树立起好标准、大声疾呼给公众以正面引导的批评家,有些人为了出场费或者获得机构的回报,也无节操地为商业资本站台,加剧误导观众。这样一来,观众如何辨别展览的品质就成了一件比较麻烦的事了,因为中国的审美教育普遍比较落后,观众的判别能力太差,很容易就被误导、被忽悠。因此,在今天的状况下,艺术领域与其他任何领域一样,信专家不如靠自己。观众如果想要进入艺术领域,还是应该多学习,多了解艺术史,建立起自己的审美知识储备。大家出国旅游也不要光走景点,尽量多去美术馆、画廊学习,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艺术素养。